苏轼是有铁冠道人、东坡居士,世称苏东坡、苏仙、坡仙等称号的。
苏轼被称为铁冠道人、东坡居士,世称苏东坡、苏仙、坡仙。由于苏轼自小受道教的启蒙教育,他的一生对道教情有独钟,常穿道袍游访道士,因此自称铁冠道人。当年苏轼被流放到黄州,“东坡”是当时黄州(今湖北黄冈)东门外远处一块山间坡地,原归营兵屯垦,弃置日久成了瓦砾遍地的荒场。苏轼就向官府申请了五十亩荒地,带领全家耕种,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。苏轼管这块地叫东坡,因此自号东坡居士,世人称其为苏东坡。苏轼有着仙人一样的豁达。他遇事不争,也不怂,被世人称为苏仙,坡仙。
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(1037年1月8日)出生于眉州眉山,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。苏轼的父亲苏洵,发奋虽晚,但是很用功。苏轼其名“轼”原意为车前的扶手,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,不可或缺之意。庆历八年(1048年),苏洵因父丧居家,闭户读书,把自己的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。苏轼生性放达,为人率真,深得道家风范。好交友、好美食,创造许多饮食佳品,好品茗,亦雅好游山林。
嘉祐元年(1056年),苏轼首次出川赴京,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。苏洵带着二十一岁(农历虚岁)的苏轼、十九岁的苏辙,自偏僻的西蜀地区,沿江东下,于嘉祐二年(1057年)进京应试。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,小试官是梅尧臣。二人正锐意于诗文的革新,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,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。策论的题目是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,苏轼的策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,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,为了避嫌,使他只得第二。